(陸學忠)
夏日炎炎,花開滿園,師母迎來80周歲壽誕,可喜可賀。祝師母壽比南山,微小為德,燭照人生!
歌德說,一個人的風格是他的內心生活的準確標志。一個人如果想寫出明白的風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寫出雄偉的風格,他首先就要人格雄偉。
在新聞行當里,總是不缺一對對感人至深的師徒關系,傳道授業解惑。我從進入新聞記者職業那一刻開始,就在師父、師母的帶領下,一步步的走向 成熟與獨立。
師父:周鴻書,新華通訊社領導,老記者,桃李滿天下
他是一個沉著、干練的人。他的穩重與果斷,深思熟慮中又見雷厲風行。無論在何種場所,從他言談中,可以感覺到這是一個老記者具有的、應有的素質。
他講著中國新聞史、新華社發展史,以輕松的口吻講著自己在新聞職業中的艱辛歷程與奮斗史,仿佛在講述著一個故事。
我們被這故事所吸引,所打動,并深深地陷入某種思索中......
師父不僅有著博大精深的學術修養和卓有建樹的理論創新,更有著人文關懷和獻身真理的人格精神。
師母:趙綺秋,科協領導
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寧靜、從容。
也許是由于歲月和操勞過度的緣故,使她本來俏麗的臉龐悄悄地爬上了細密的皺紋。她的眼睛明亮,閃爍著機警、智慧的光芒。她講起來話節奏快捷、干脆利落,從中可以看到:她既有女性的細膩溫柔,又有男性的開朗爽快,這就是師母所獨有的氣質......
徒弟:陸學忠,高級記者,攝影家
我永遠銘記師父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要做一名稱職的新聞記者,必須做到以民為本,以愛為源,以勤為徑,以細為先,以新聞職責為重。我始終牢記師傅的“五個以”,踏踏實實的做群眾最需要的傳話筒。
日升月落,寒來暑往,生活總在不經意中靜靜流轉。30多年的新聞生涯,我也感到自豪的是“老周”帶出不僅僅一個好徒弟。
我很幸運地遇到一位這樣的領路人:“得到群眾的認可和信任沒有別的訣竅,就是真誠,設身處地地去為百姓著想,辦好小事,就是幫助群眾解決了他們心頭的一件大事”。師父,您的這句話激勵我整個新聞生涯。
在師父身上我學到的,是真誠,是擔當,是責任。
師母呢?注重語言藝術的她,穿針引線,善于針對各種性格的人開展工作;工作充滿激情的她,笑容親切,溫柔的聲音協助她順利地安撫人心;而在面對“國與家、情與法”的問題上,她又總是能表現出與其剛柔的果敢與強硬。
她是模范,更是一位普通的“家庭領導”。
我們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師徒,更多的是朋友。她不會吝惜對我的鼓勵,她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耐心,會詳細回答我問的問題。她的魅力在于她的溫柔,工作中沒有特別的張揚,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咄咄逼人,有的是發自內心的柔和,對事業的執著,對工作的負責,對家庭的操勞。她用她的柔美和細致,用敬業的堅韌和執著,在喧而不嘩中體現出一種特別的美麗。
可謂:鐵骨柔腸亦紅顏,英姿颯爽半邊天。
師母,就像墻角的那一束紫荊,沒有深厚的土壤,但依舊裝飾了一片春天。
在這個特殊的慶賀日子里,我想對師父、師母說一聲,您是我從事新聞生涯的一盞明燈,師父、師母辛苦了!
可謂: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
我感恩師父、師母對我的幫助,我所獲得的一切榮譽是屬于我們師徒的......
——學生:陸學忠
(作者系新華社高級記者 策劃研究員 攝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