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網北京訊:日前,由中國農業博物館與北京市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二十四節氣文化作品設計大賽”決賽評審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隆重舉行。
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隋斌、副館長鄧志喜、陳軍,北京市文物局副巡視員哈駿出席評審會,鄧志喜副館長、哈駿副巡視員分別代表中國農業博物館和北京市文物局致辭。50名進入決賽的參賽者通過現場或網絡視頻的方式對作品的創作過程及寓意進行闡述,來自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深圳市插畫協會等單位的10名專家進行了現場評審,最終形成50名參賽者的得分順序,將于11月9日起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官方網站進行為期一周的公示,公示結束后正式發布評選結果。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國先民智慧的結晶,是順天應時的生產、生活指南,在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和中華文化綿延不絕中發揮了獨特作用。2016年11月30日,中國農業博物館申報“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中國農業博物館與北京市文物局聯合策劃組織了二十四節氣文化作品設計大賽。讓參賽者通過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深刻認識和理解,通過藝術設計創作詮釋,讓二十四節氣從抽象變具體、從無形變有形、從平面變立體,以更加形象直觀、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二十四節氣變得鮮活起來,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讓二十四節氣從廟堂走進生活深入人心,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和活力。大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吸引各界熱情參與,投稿十分踴躍。截止到9月20日,共收到來自國內外464名參賽者提交的作品4363件(套)。大賽組委會組織專家從主題鍥合度、色彩運用、畫面構圖、產品衍生、24節氣推廣等方面,對所有參賽作品進行了初評打分,采取464進300、300進150、150進50的階梯式晉級方式,經過三輪嚴格選拔,產生出50名晉級終評決賽的參賽者。晉級終評決賽作品內容涵蓋二十四節氣主題插畫、公共雕塑、食品包裝、節氣服裝、節氣插花、節氣藝術品等6個類別。可謂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精彩紛呈。大賽收到了良好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
中國農業博物館與全國農業展覽館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肩負著保護傳承中華農耕文明、宣傳黨和國家“三農”政策、展示現代農業發展成就的重任。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它保護傳承好、弘揚發展好。我館繼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后,組織開展了系列傳承弘揚活動。設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通過主辦“二十四節氣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年會”,舉辦 “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二十四節氣專題展”、“二十四節氣攝影作品展”、“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發行《二十四節氣》特種郵票等活動,編輯出版二十四節氣專著,傳承弘揚二十四節氣。本次舉辦“二十四節氣文化作品設計大賽”是推動“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的又一重大創舉,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大膽探索。進一步拓展了農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路徑,創新了農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式方法,必將對推進“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下一步,我們將通過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繼續推動“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計劃在今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一年一度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年會上,牽頭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同時對這次“二十四節氣文化作品設計大賽”的獲獎作者進行頒獎。還準備擇機舉辦入圍作品專題展覽,推動二十四節氣文化優秀設計作品的產業化開發,為優秀農耕文化的弘揚提升、轉化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編輯:文軒)